网站首页 党校概况 领导简介 党校要闻 干部培训 教学工作 科研园地 党的建设 政策法规 教职工园地 后勤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 科研园地 >> 浏览正文

关于建立宁国工业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07-01 09:07:40 被阅览数:17166次 信息来源: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关于建立宁国工业产业优化升级
体制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陆  瑾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全球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进入到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我国也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低碳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及产业化作为突破口。而目前我市工业总体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推动增长,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如果不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宁国加速产业升级、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和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阶段,实现宁国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努力在工业产业优化升级上找到突破。根据宁办发【2010】14号文件《关于印发〈2010年我市重点调研课题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党校对我市产业发展及升级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工业产业升级实践探索
    (一)依靠科技创新进行工业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市把科技创新当做是企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原动力。2009年,我市启动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方面把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以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在技改资金、财政贴息、担保融资等方面,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倾斜,支持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目前,全市确定重点技改项目32个,计划完成投资6亿元以上。
    (二)推进产业集群建设进行工业产业升级
    首先,着力构建发展载体平台。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做专做精特色产业,不断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鼓励零散企业进区集聚、集群发展,着力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近三年来,宁国市规划开发区面积80余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近10亿元。以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为重点,壮大“老三篇”,发展“新三篇”;其次,开展产业招商活动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大力引进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企业落户我市,加强新兴产业的招商追踪工作,引导关联企业和社会资源向园区集聚,从而推进产业升级。
    (三)主动寻求“外力”推动工业产业优化升级
    全市鼓励引导优势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和国内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资产重组,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资本运作、迅速扩张、做大做强的“二次创业”路。目前有上百家企业纷纷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世界级产业巨头和国内产业龙头开展全方位合资合作,以民企的不断“升级”,筑牢抵御经济危机的“防火墙”,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内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宁国飞达集团,与全球最大的电子元件制造商德国西门子元件EPCOS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爱普科斯安徽飞达电子有限公司”,将双方优势融为一体,对产品、规模、技术、市场进行全面整合,携手打造中国电子元器件基地,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实现税收4000余万元。
    二、宁国工业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 产业层次偏低低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共26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9家,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产业层次仍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 产业链前端的研究开发、人才教育以及产业链后端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产业整体附加值较低。同时,宁国第二产业内部层次不高。2009年,对工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产业是宁国的“老三篇”, 即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器元器件,都属于传统行业,这三大产业集群累计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1.9%,而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较小。
    (二)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
    宁国工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2009年宁国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的小型企业数为241家,中型企业19家,大型企业2家。由此可知,宁国小型企业占工业企业的绝大比重。以宁国电子元器件企业为例,行业整体规模偏小,全市超过70家电子元器件企业,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只有4家,超2000万元企业也只有4家。规模小的企业经营相对灵活,有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是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在经济萧条时,一些小企业很容易就关门倒闭。这会给宁国市产业集群建设以及宁国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1、产品层次结构偏低,导致供需失衡。我市主要工业品大多属于附加值不高的资源类产品和配套产品。例如宁国的橡胶零部件企业,相比国外大型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新材料应用、产品设计、降低成本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每年都需要花费巨资进口各类高性能胶管和传动带制品,而向国外出口的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高关联度的产品少,主要依赖外部供给。
    2、产品的同质同类现象严重。大量企业产品的同质同类现象让其产品生产能力和供应过剩。集中表现在宁国的“老三篇”尤其是耐磨行业。耐磨铸件行业准入门槛相比其他行业要低,很多资产不到百万的小厂纷纷进入,导致大量厂家生产同质同类产品,引起产量过剩。这些小厂竞争力弱,主要以降低价格的手段来获得市场份额。这样既扰乱了市场,又因其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对行业整体形象造成很大的损害。
    三、宁国工业产业升级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地域、人口、资源、环境的限制
    宁国地处内陆,没有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只能靠山吃山,发展粗放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宁国的食品、电子、机械、水泥、化肥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体现了宁国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较为丰富劳动力的特点。利用有限的资源和低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必然导致产业选择范围狭窄,产业技术升级缓慢。目前,宁国工业大多是附加值低的生产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由于资源、环境、地域等条件限制,企业的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环节薄弱,整体实力不强。
在资源约束日渐增强的情况下,这些以基础资源、原材料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必然面临着资源约束的很大压力,又导致了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二)历史产业定位导致的锁定效应
    锁定效应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对初始道路和规则的选择有依赖性,一旦选择了某种道路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致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在本世纪初,宁国为了使处在困境中的经济再次繁荣,将宁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定位在发展工业上,无论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还是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宁国始终突出工业的主体地位,强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意识,奠定了宁国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实力。政府快速转型,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大量的工业企业在宁国落地生根,一度使宁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过度强化传统工业的作用,也导致大家的投资意识被传统工业所锁定,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后果:宁国工业企业水平层次不齐、同类企业多。为了快速发展工业,使经济迅速崛起,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给予的优惠政策非常宽松,使得很多规模小、产业链低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三)体制机制完善的滞后性
    宁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来规范,从而保障宁国经济的正常运行。然而,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经历一个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有一定时间上的滞后性: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转型不彻底,存在着较多的行政干预;投资体制中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局部投资过热,等等;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滞后性不利于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宁国经济的健康均衡发展。
    四、宁国工业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
    (一)建立工业产业发展的导向机制
    1、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培育壮大宁国“新三篇”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历史经验表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在我市工业GDP总量中,传统工业占了绝大部分比重,新兴产业还处于幼发阶段,为增强宁国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赶超经济发达的县市,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应“培育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为重点,引导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市场化,逐步形成符合宁国实际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我市目前有以南山河沥高新技术园区和港口生态工业园为主体高新产业区,属于重点开发区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较好的区域,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2、做大做强宁国“老三篇”
    耐磨铸件、汽车橡胶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是我市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为我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值的增加贡献了主要力量。然而还存在着附加值低、产业链短、规模小的现象,为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行业话语权,必须改造提升宁国“老三篇”。首先,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老三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鼓励我市凤形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节能降耗和突破性生产工艺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将生产重心由传统耐磨球、衬板等低端产品向应用于大型机械与精密仪器的破碎壁、锤头、铲齿、履带等中高端产品转变。同时,提升“中国耐磨铸件之都”品牌,形成品牌竞争力,实现行业扩张向品牌扩张转变。其次是延伸“老三篇”的产业链,加快汽车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高关联性产业的技术升级步伐,提升在行业内的产品竞争力,带动关联产业和关联企业发展。加大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引入,扩展我市橡胶零部件产业外延,鼓励中鼎集体等骨干企业积极开发应用于航天、航空等高端领域的配套产品;积极拓展和完善电子电器产业链条,向上游电子原材料与下游终端应用产品领域延伸,重点发展(光伏电池)薄膜基板、新型照明等市场需求空间大、发展潜力足的行业。再次是以信息化建设推进“老三篇”,提高经营效率,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宁国“老三篇”的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为提高企业决策水平、运作效率、实现资源节约,传统产业应加大现代IT技术的使用规模,并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建立传统工业产业转型的倒逼机制
    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资源环境瓶颈,国家上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我市可以以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生态园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与严厉的监督处罚制度。此外,发展低碳产业,应制定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约束指标,并将其纳入工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控制企业的高污染。一方面,制定并落实节能降耗的激励政策,充分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引导、鼓励企业节约用能,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开发新能源,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设备、重点产品要完善节能降耗监督机制,进行重点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监控和管理,坚决淘汰环保指标不达标的企业、项目和产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建立工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
    1、创新服务和考核机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对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否吸引项目、资金和技术,决定的因素就是投资环境的好坏,投资环境好,就能抓住优先发展的机会。因此,为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创新服务机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立足招大商、招好商,通过夯实招商基础工作、创新招商方式,来承接一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争取“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达2亿美元。为高效完成招商引资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必须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以实现“审批大提速、服务大提质”为目标,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进度。二、完善招商考核机制,健全招商的奖惩措施,对于引进一批有利于完善我市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或世界500强企业的单位给予优厚的奖励,并全市通报表扬,以此不断提高招商部门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三、完善招商政策的支撑体系,要为来宁投资的优势企业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支撑,比如在证照办理优惠、土地供给等方面给予优惠。
    2、完善促进产业升级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转型升级,一靠市场的内部驱动力。当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为了生存会自主做出经营战略调整;二靠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的激励政策。政府可以先引导鼓励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去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再以“树立典型,连环带动”的方式去推动其他企业也参与到企业的优化升级队伍中来。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激励政策要有针对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必须要树立明确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不仅要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自主创新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企业和宁国急需培育发展的产业企业为主要激励目标,同时,对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世界500强企业或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等)的单位和个人也要给予丰厚的奖励;其次,激励政策要有力度。对政府主要支持的企业要给予高度的奖励。奖励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全市上下通告表扬,二是给予免税、提供专项资金或财政上的奖励。关键是奖励的幅度要大,要能足够吸引到这些企业。再次,激励政策要及时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做好政策上的宣传、执行和落实工作,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尤其是对那些企业最关心、最能得到实惠的具体政策,要确保及时落实到位。
    3、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不论是企业还是城市的发展,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动力因素。宁国作为一个县级市,城市小、人口少,没有高等院校,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非常缺乏,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与大中城市优越的生产生活环境相比,我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处于劣势,人才资源短缺的瓶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宁国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宁国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吸引了一些高学历的人才,但是,目前宁国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仍不足百人。为引进我市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要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可规划一片土地作为高知楼,供高级人才居住,并降低其租购成本,对一些紧缺优秀人才,可在其保证服务年限的前提下,直接分配住房。高知楼的规划和建议一方面解决了人才的安家问题,让其立业无后顾之忧;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从而提升了人才的自身价值。二要创造弹性的工作环境。提供其参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一些政策会议,赋予其讨论和发言的权力,让其充分参与到宁国经济建设中来,同时,多创造一些转岗和晋升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忌工作零弹性。总之,紧紧抓住人才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从优厚的财政补贴、高度的领导重视和提供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给予保证,吸引宁外的高端人才自主的加入到宁国经济大建设的队伍中来。
              (作者陆瑾:中共宁国市委党校教师  硕士研究生)
 
 


相关信息

 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信息!

 

主办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承办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办公室 
通信地址:安徽省宁国市汪溪街道滨江大道66号  联系电话:0563-4036851  邮政编码:242300
皖ICP备0810619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