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党校概况 领导简介 党校要闻 干部培训 教学工作 科研园地 党的建设 政策法规 教职工园地 后勤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 教职工园地 >> 好人榜 >> 浏览正文

2019年02月推荐好人榜(叶巧荣)
发布时间:2019-02-08 14:34:07 被阅览数:5505次 信息来源: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坚守深山三十六年   为党育苗终生不悔

 

    叶巧荣,女,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12月入党,宁国市云梯畲族中心小学毛坦教学点教师。
    2011年9月,获评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
    2015年,获评宁国市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4月,获评宣城市先进工作者。

    一位老师四名学生组成山里知识殿堂,宁国市云梯畲族自治乡毛坦村教师叶巧荣坚守三十六年照亮孩子求学路。
  在皖南地区宁国市西天目山腹地,有一个叫毛坦村的地方,四周被繁茂的毛竹和山核桃树环抱,山高路险,风景秀丽。
  村里唯一一所小学掩映在深山里,那里只有一位老师和四名学生。
令人动容的是,这位54岁的山村女教师已经连续在大山里的讲台上坚守了三十六年,岁月让她从一个活泼的小姑娘变成了两鬓斑白、牙齿脱落的中年妇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36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时刻以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了山里的孩子,常常以校为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教师节即将来临,我们走进深山里的村子,一位老师和四名学生,勾勒出动人而温暖的画面。也正是这样的画面,犹如一盏烛光,照亮了大山里孩子的求学之路。
  
    嗓子已沙哑但声音很洪亮
  云层下,仅3.5米宽的盘山路像花样体操运动员手里的绳子一样,弯弯曲曲地舞动在青山之间。汽车沿着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悬崖的路向上爬,它的目标是位于海拔近千米处的一个教学点。
  山上是安徽宁国云梯畲族自治乡毛坦村,这座有600多口人的村子没有独立的小学,要想到达山下的乡中心小学,需要步行15公里的弯曲山路。这个叫做“毛坦小学”的教学点,就成了村里低龄孩子的知识殿堂。
  毛坦小学里唯一的老师叫叶巧荣,本村人。双鬓间的白发已悄悄透露了她54岁的年纪。今年是她在这里教书的第三十六个年头,令人担心的是,一年后叶巧荣老师退休后,谁会来接她的班?
  坐在这间约40平方米的山间教室里,叶巧荣讲课的声音听起来异常洪亮。她却说,这两天血压有点低,感觉上课时精神不是很饱满。多年来,大声讲课已经成为她没有意识到的习惯,即使台下只有4个学生,即使她的声音已有点职业性的沙哑。
  这不是传统印象里的课堂。叶巧荣先安排一名5岁的幼儿园小朋友用水彩笔描一朵梅花,再和一年级新生祝诚浩进行拼音互动,等他开始默写拼音字母时,再教二年级的徐守宇和余馨彤如何用直尺测量课本的长度。
  据云梯畲族乡中心小学校长蓝红英介绍,乡里有一所中心小学和3个教学点,毛坦小学教学点算最偏远的一个,一些孩子在教学点读完二年级后,会转到山下的中心小学去上课,并选择住校。这些年,不少村民去浙江打工,或搬到了宁国市,这让乡里的适龄学生人数变少了,毛坦小学之前曾有过十几名学生,现在的4名算最少的。
  
    曾有机会离开却主动留下
  1979年,高中毕业的叶巧荣成了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之一,当地小学的一位知青教师因为参加考试离开了,学校为招聘出了一道作文题——我最敬爱的人。叶巧荣写的是曾教过她、对她影响颇深的一位杨老师。“考老师、写老师”,文章感动了评卷人,她就这样从五六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教师。如今想起这些,叶巧荣依旧为那篇文章感到庆幸。她说自己太喜欢孩子和老师这个职业了。她说自己能有今天这份事业,全靠党的好政策,她要珍惜这份荣誉、要感恩这个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扎根在这块热土、这个偏远的山村,孩子们太需要她了。她更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应该用自己的肩膀扛起这份责任,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这也是她在大山里的讲台上坚持了三十六年的最大动力。
  还有一个动力来自她的丈夫郑新国,叶巧荣的“军功章”里有丈夫的一半。同样是高中毕业的丈夫懂得知识的重要性,30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妻子的工作,从无怨言,前几天开学时的书本,就是他从山下运上来的。
  三十六年间,叶巧荣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十几年前,毛坦小学有五个年级,三名教师,有两人后来转到了山下的中心小学去教书,她却主动留了下来。出去教书的念头曾在她脑海里闪过,但很快又打消了,“这深山的村里怎能没有学校、没有老师”。
  
    孩子们从不缺少欢笑
  课间休息时,教室外忽然传来树枝的抽打声和孩子的欢笑声。不一会儿,祝诚浩一手抓着一只梨跑了进来:“老师吃梨!”原来,屋外种着一棵高大的梨树,上面已结满了果子。孩子们蹦跳着,用一根细长竹竿把梨打下来。这次打下来的足有十多只,吃不了的就摆放在台阶一角。
  叶巧荣说,这棵梨树有20多年了。“早些年长得不好,又矮果子又少。”七八年前,她和丈夫花了两天时间,把遮挡梨树阳光的一小片竹子砍了,梨树也眼见着一天天茁壮起来,现在它成了孩子们的“水果盘”。
  一根跳绳、一个篮球,是他们最常玩的器材。教室前一块不大的石灰地上,用粉笔画着“跳房子游戏”的地图,叶巧荣只教了一次,学生们就会画了。“现在人少,玩不了了。”叶巧荣说,以前有十几个学生的时候,大家最喜欢拉着她一起玩“报数游戏”。“老师,我要喝茶。”大嗓门的一年级新生祝诚浩又跑进了教室,他刚才与伙伴们疯跑着追篮球口渴了。叶巧荣笑着起身给他倒水。
  这里唯一的小女孩余馨彤十分腼腆,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叶巧荣就鼓励她和大家一起玩游戏,玩得高兴了她的声音就不由自主地大起来,她现在慢慢的开始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别人有了成绩也会给予赞美。这些都是叶巧荣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周一早晨,四个学生会在屋外站成一排,生涩地唱着老师教的国歌,看叶巧荣将一面系在竹竿上的国旗升起来。那幅画面因宁静而更显肃穆。
  相比之下,虽然不像城里的同龄孩子有那么多时髦的玩具,但这里的学生在这块巴掌大的深山平地上与大自然为伴,同质朴的老师朝夕相处,从不缺少欢笑声。
  
    三十六年来从没请过假
  除了教学,叶巧荣还要负责学生的午饭。教了三十六年的书,她就给学生们做了三十六年的午饭。
  前两天,宁国市教体局的领导专程上山,给毛坦小学送来一台冰箱和一个电磁炉。叶巧荣说,市里和乡中心小学的领导对他们一直都很关心,2011年还出资在原地新建了教室,每遇刮风下雨,就会打电话询问教学点的情况,并嘱咐几句。
  教室隔壁的一间小屋被用作厨房,新冰箱的冷藏室里已经塞得满满的,其中有一盘是师生们中午吃剩的菜,豆腐干、辣椒青豆,还有鸭肉,米饭和紫菜汤已经吃完了。
  “这真是雪中送炭一样。”叶巧荣说,以前是在山上一处菜店里买菜,或者是丈夫偶尔不忙时买好菜送过来,这学期开始,菜店因赚不到钱撤了,现在有了这台冰箱,她能一次性买上一星期的菜。山上的冬天非常冷,“有电磁炉了,冬天我给他们做小火锅,吃得更安心。”
  师生们平时喝的是教室后面一条从山上流下来、勉强能称得上“小溪”的水,叶巧荣每天都要拎着大红桶,提上一两桶水。“这是卫生部门检测过的水,天然的。”她说。
  从屋后向上走约30米路,一条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满满一大桶水提着走并不轻松,这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晚上时常会腰疼的叶巧荣来说想必更加吃力,她却说,在农村里劳动习惯了,两桶水难不住她。
  
    她说“总会有人接班”
  下午3点半,叶巧荣让大家收拾好书包,在教室外排好队,然后拉着他们,交到各自父母的手上。有时家长农忙抽不出空,她就等上一个小时。等最后一名孩子被家长接走,她才赶路回二里开外的家。
  徐守宇的爷爷徐自来骑着摩托车来接孙子回家。提起叶老师,他脸上写满了感激。“(小孩)在这比放在家里强多了,家里管不住,他就听叶老师的话。”徐自来说,叶老师心细,家长们很放心。
  离毛坦小学最近的一户是程月英家,年近五旬的她说,自己的儿子当年就是叶老师带的,读到五年级才转去山下的中心小学。叶老师是村里唯一的老师,村民对她都很尊敬。
2011年,叶巧荣获得了“2011年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的称号,整个宁国市只有两位老师获此殊荣。在工作岗位上得奖,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她把证书藏在箱子里“压箱底”,不喜欢显露荣誉。“这没什么。”她总是认为自己是在履行责任,再正常不过。三十六年来,叶巧荣在毛坦村教出了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这在当地并不容易。“村长统计的,我没算过。”她说。
    “花儿被春雨感动,于是开得更加鲜艳;小草被大地感动,于是长得更加茁壮;小鸟被天空感动,于是更加勇敢地飞翔……我被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感动,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是叶老师常说的话。岁月如流,韶华易逝,她很自豪,桃李满天下,在漫漫求学路上,从来没有让毛坦村一个孩子落下。她很骄傲,无愧于党的培养,忠实践行了入党时的郑重承诺,党的教育事业得以薪火相传。现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指引下,全国人民正阔步走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叶巧荣和她的家人正以百倍的信心和热情继续走下去,从事这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人生的美丽事业。
  眼下,叶巧荣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一些村民已开始犯愁:叶老师退休了,那毛坦小学就要关了吧?村里现在找不出合适的人来替代她。“总会有人的。”叶巧荣的脸上挂着她一贯的乐观。在她看来,总会有如同她一样的热心人,总会有一名共产党员会站出来、顶上去、扛起来,愿意为孩子们的求学付出,目前她要做的就是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屋外,那棵梨树在夕阳下显得异常光亮,繁茂的树枝伸向四周,保护着它的沉甸甸的果实。
叶巧荣的背影更踏实了。
 
    点评:今年54岁的山村女教师是宁国市云梯畲族中心小学毛坦教学点教师,她已经连续在大山里的讲台上坚守了36年,用坚强、坚韧诠释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含义,主动放弃外出教书的机会,扎根在最偏远的农村教学点,用36年的坚守照亮了大山里孩子的求学路,体现一名党员最可贵的品质。她虽然没有惊天的壮举,没有动魄的事迹,仅仅凭借默默的坚守,默默履行着一个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大爱无言,却闪现了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孩子的前行脚步,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群众的心怀。

 
 


相关信息

 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信息!

 

主办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   承办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办公室 
通信地址:安徽省宁国市汪溪街道滨江大道66号  联系电话:0563-4036851  邮政编码:242300
皖ICP备0810619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145号